行业新闻
混凝土质量通病
浏览次数:7489 次 日期:2012/5/9
一、绪论
混凝土也称砼,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它是由胶结材料,骨料和水按一定比例配制,经搅拌振捣成型,在一定条件下养护而成的人造石材。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使其使用范围出十分广泛,不仅在各种土木工程中使用,就是造船业,机械工业,海洋的开发,地热工程等, 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
混凝土在古代西方曾经被使用过,罗马人用火山灰混合石灰,砂制成的天然混凝土曾在古代的一些建筑中使用。天然混凝土具有凝结力强,坚固耐久,不透水等特性,使之在罗马得到广泛应用,大大促进了罗马建筑结构的发展,而且拱和穹顶的跨度上不断取得突破,造就了一大批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在型公共建筑。公元前1世纪中,天然建筑在券拱结构中几乎完全排斥了石材。 自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波特兰水泥后,由于用它配制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价较低,特别是能耗较低,因而用途极为广泛。 20世纪初,水灰比等学说初步奠定了混凝土强度的理论基础。以后,相继出现了轻集料混凝土、加气混凝土及其他混凝土,各种混凝土外加剂也开始使用。 6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减水剂,并出现了高效减水剂和相应的流态混凝土;高分子材料进入混凝土材料领域,出现了聚合物混凝土;多种纤维被用于分散配筋的纤维混凝土。现代测试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混凝土材料科学的研究。
1.1 混凝土种类:
按胶凝材料分有: ①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如水泥混凝土、石膏混凝土、硅酸盐混凝土、水玻璃混凝土等; ②有机胶结料混凝土,如沥青混凝土、聚合物混凝土等。 按容重分有: ①重混凝土,容重2600~5500公斤/米3或甚至更大; ②普通混凝土,容重2400公斤/米3左右;③轻混凝土,容重为500~1900公斤/米3的轻集料混凝土、多孔混凝土、大孔混凝土等。 按使用功能分主要有: 结构混凝土、保温混凝土、装饰混凝土、防水混凝土、耐火混凝土、水工混凝土、海工混凝土、道路混凝土、防辐射混凝土等。 按施工工艺分主要有: 离心混凝土、真空混凝土、灌浆混凝土、喷射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挤压混凝土、泵送混凝土、陶粒混凝土等。 混凝土 原材料 浇筑混凝土 水泥、石灰、石膏等无机胶凝材料与水拌和使混凝土拌合物具有可塑性;进而通过化学和物理化学作用凝结硬化而产生强度。一般说来,饮用水都可满足混凝土拌和用水的要求。水中过量的酸、碱、盐和有机物都会对混凝土产生有害的影响。集料不仅有填充作用,而且对混凝土的容重、强度和变形等性质有重要影响。
1.2混凝土特性
1.2.1和易性:混凝土拌合物最重要的性能。它综合表示拌合物的稠度、流动性、可塑性、抗分层离析泌水的性能及易抹面性等。测定和表示拌合物和易性的方法和指标很多,中国主要采用截锥坍落筒测定的坍落度(毫米)及用维勃仪测定的维勃时间(秒),作为稠度的主要指标。
1.2.2、强度:混凝土硬化后的最重要的力学性能,是指混凝土抵抗压、拉、弯、剪等应力的能力。水灰比、水泥品种和用量、集料的品种和用量以及搅拌、成型、养护,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仅为其抗压强度的1/8~1/13。 提高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的比值是混凝土改性的重要方面。
1.2.3、变形:混凝土在荷载或温湿度作用下会产生变形,主要包括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收缩和温度变形等。混凝土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变形主要用弹性模量表示。在长期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塑性变形,称为徐变。由于水泥水化、水泥石的碳化和失水等原因产生的体积变形,称为收缩。
1.2.4、耐久性: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久性。但在寒冷地区,特别是在水位变化的工程部位以及在饱水状态下受到频繁的冻融交替作用时,混凝土易于损坏。为此对混凝土要有一定的抗冻性要求。用于不透水的工程时,要求混凝土具有良好抗渗性和耐蚀性。
1.3 混凝土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各种超长、超高、超大型混凝土构筑物,以及在严酷环境下使用的重大混凝土结构,如高层建筑、跨海大桥、海底隧道、海上采油平台、核反应堆、有毒有害废物处置工程等的建造需要在不断增加。这些混凝土工程施工难度大,使用环境恶劣、维修困难,因此要求混凝土不但施工性能要好,尽量在浇筑时不产生缺陷,更要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
混凝土工程是建筑施工中一个最主要的工种工程。无论是工程量、材料用量,还是工程造价所占建筑工程的比例均较大。可能造成质量事故的可能性也较大。因而,在实际的施工管理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混凝土工程质量,并了解混凝土工程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着重于实际工作中混凝土工程可能存在的质量事故进行总结分析,以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质量事故,提高施工人员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的理论认识。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改革,框架结构工程因其各方面卓越的性能逐渐成为建筑施工中普遍采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因而混凝土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及效果。为了在工作中更好的控制混凝土工程质量,就必须掌握了解混凝土工程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以便于及早预防。
近年来,随着建筑市场的改革,框架结构工程因其各方面卓越的性能逐渐成为建筑施工中普遍采用的建筑结构形式,因而混凝土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工程的使用功能及效果。为了在工作中更好的控制混凝土工程质量,就必须掌握了解混凝土工程可能出现的质量事故,以便于及早预防。
二.混凝土施工过程存在的质量通病及产生原因
混凝土工程常见的质量事故主要有:混凝土强度不足;混凝土裂缝;混凝土的表面缺陷; 结构或构件错位变形;混凝土外观观感质量差等质量事故或质量缺陷。
2.1.混凝土强度不足主要原因
混凝土强度不足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最大,可能造成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降低,抗裂性能、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和耐久性的降低,以及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下降。
造成其出现强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
(一)材料质量:一些施工企业看重效益,不重视质量,低价购买一些不合格材料,水泥质量差;骨料(砂、石)质量差;拌合水质量不合格;掺加外加剂质量差。
(二)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混凝土配合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其他如用水量、砂率、骨灰比等也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其它性能,从而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在施工中主要表现为:随意套用配合比;用水量过大;水泥用量不足;砂、石计量不准;外加剂用错。
(三)混凝土:混凝土搅拌不佳,拌和不均;运输条件差;混凝土浇筑不当,震捣不密实、不及时、不均匀,导致浇筑混凝土松散,内有气泡或孔洞,造成局部凝力降低;模板漏浆严重;混凝土的养护不足导致混凝土中水泥固结缺水而不能充分水化,造成混凝土质量整体下降,大大降低强度。施工工艺
(四)混凝土试块管理不善。未按照规定制作试块,试块模具管理差及试块未按照标准养护,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外力砸坏等。
2.2混凝土裂缝分类及产生缘由
裂缝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少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破坏都是从裂缝开始的。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混凝土裂缝的分析。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由骨料、水泥、砂石以及存留其中的气体和水组成。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产生体积变形。由于各种材料的变形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骨料与水泥石粘结面或水泥石之间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缝。这种裂缝的分布是不规则的,切不连通,但在荷载作用下或进一步产生温差、干缩的情况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串通,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的裂缝(一般裂缝宽度在0.03-0.05mm),称做宏观裂缝,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裂缝。
混凝土的有些裂缝是很难避免的。故在现行的设计和施工规范中对混凝土裂缝的问题均作出了一定的规定。
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
2.1.混凝土强度不足主要原因
混凝土强度不足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最大,可能造成结构或构件的承载力降低,抗裂性能、抗渗性能、抗冻性能和耐久性的降低,以及结构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下降。
造成其出现强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有:
(一)材料质量:一些施工企业看重效益,不重视质量,低价购买一些不合格材料,水泥质量差;骨料(砂、石)质量差;拌合水质量不合格;掺加外加剂质量差。
(二)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混凝土配合比是决定混凝土强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其他如用水量、砂率、骨灰比等也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其它性能,从而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足。在施工中主要表现为:随意套用配合比;用水量过大;水泥用量不足;砂、石计量不准;外加剂用错。
(三)混凝土:混凝土搅拌不佳,拌和不均;运输条件差;混凝土浇筑不当,震捣不密实、不及时、不均匀,导致浇筑混凝土松散,内有气泡或孔洞,造成局部凝力降低;模板漏浆严重;混凝土的养护不足导致混凝土中水泥固结缺水而不能充分水化,造成混凝土质量整体下降,大大降低强度。施工工艺
(四)混凝土试块管理不善。未按照规定制作试块,试块模具管理差及试块未按照标准养护,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或外力砸坏等。
2.2混凝土裂缝分类及产生缘由
裂缝在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中是普遍存在的,不少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构件的破坏都是从裂缝开始的。因此必须十分重视混凝土裂缝的分析。混凝土是一种非均质脆性材料,由骨料、水泥、砂石以及存留其中的气体和水组成。在温度和湿度变化的条件下,硬化产生体积变形。由于各种材料的变形不一致,互相约束而产生初始应力,造成骨料与水泥石粘结面或水泥石之间出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裂缝。这种裂缝的分布是不规则的,切不连通,但在荷载作用下或进一步产生温差、干缩的情况下,裂缝开始扩展,并逐渐互相串通,出现较大的肉眼可见的裂缝(一般裂缝宽度在0.03-0.05mm),称做宏观裂缝,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裂缝。
混凝土的有些裂缝是很难避免的。故在现行的设计和施工规范中对混凝土裂缝的问题均作出了一定的规定。
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
2.2.1.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相对湿度越低,水泥浆体干缩越大,干缩裂缝越易产生。干缩裂缝多为表面性的平行线状或网状浅细裂缝,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大体积混凝土中平面部位多见,较薄的梁板中多沿其短向分布。干缩裂缝通常会影响混凝土的抗渗性,引起钢筋的锈蚀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在水压力的作用下会产生水力劈裂影响混凝土的承载力等等。混凝土干缩主要和混凝土的水灰比、水泥的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 2. 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成分、水泥的用量、集料的性质和用量、外加剂的用量等有关。
2.2.2.沉陷裂缝
沉陷裂缝的产生是由于结构地基土质不匀、松软,或回填土不实或浸水而造成不均匀沉降所致;或者因为模板刚度不足,模板支撑间距过大或支撑底部松动等导致,特别是在冬季,模板支撑在冻土上,冻土化冻后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此类裂缝多为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其走向与沉陷情况有关,一般沿与地面垂直或呈30°~45°角方向发展,较大的沉陷裂缝,往往有一定的错位,裂缝宽度往往与沉降量成正比关系。裂缝宽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 地基变形稳定之后,沉陷裂缝也基本趋于稳定。
2.2.3.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或温差变化较大地区的混凝土结构中。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过程中,水泥水化产生大量的水化热,(当水泥用量在350~550 kg/m3,每立方米混凝土将释放出17500~27500kJ的热量,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达70℃左右甚至更高)。由于混凝土的体积较大,大量的水化热聚积在混凝土内部而不易散发,导致内部温度急剧上升,而混凝土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就形成内外的较大温差,较大的温差造成内部与外部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使混凝土表面产生一定的拉应力(实践证明当混凝土本身温差达到25℃~26℃时,混凝土内便会产生大致在10MPa左右的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时,混凝土表面就会产生裂缝,这种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施工中后期。在混凝土的施工中当温差变化较大,或者是混凝土受到寒潮的袭击等,会导致混凝土表面温度急剧下降,而产生收缩,表面收缩的混凝土受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产生裂缝,这种裂缝通常只在混凝土表面较浅的范围内产生。5.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
碱骨料反应裂缝和钢筋锈蚀引起的裂缝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最常见的由于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裂缝。
混凝土拌和后会产生一些碱性离子,这些离子与某些活性骨料产生化学反应并吸收周围环境中的水而体积增大,造成混凝土酥松、膨胀开裂。这种裂缝一般出现在混凝土结构使用期间,一旦出现很难补救,因此应在施工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
2.3混凝土表面缺陷的现象及原因
混凝土或构件的表面缺陷主要是指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露筋、夹层和缝隙、缺棱掉角等。
2.3.1 蜂窝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照规程施工混凝土,下料不当或下料高度过高,使混凝土分层离析,造成石子集中。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而造成蜂窝。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漏浆。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2.3.2 麻面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3.3 孔洞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产生的原因:
混凝土或构件的表面缺陷主要是指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露筋、夹层和缝隙、缺棱掉角等。
2.3.1 蜂窝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空隙类似蜂窝状的窟窿。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未按照规程施工混凝土,下料不当或下料高度过高,使混凝土分层离析,造成石子集中。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而造成蜂窝。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漏浆。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灌上层混凝土。
2.3.2 麻面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产生的原因:
(1)模板表面粗糙或粘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于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面。
(3)摸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扳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2.3.3 孔洞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裸露。产生的原因: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埋件处,混凝上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高度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2.3.4 露筋
混凝土内部主筋、负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产生的原因:
(1)在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致使拆模后露筋。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
(3).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筑振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2.3.5 缝隙和夹层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夹层。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未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高,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2.3.6 缺棱掉角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产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在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在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三:混凝土施工过程存在质量缺陷的防治措施
3.1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防治措施
3.1.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每批次水泥需经试验检测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3.1.2严把建筑材料进场关,优质的工程离不开优质的材料,在材料选购上,坚持“六不用”的标准:无出厂合格证材料不用:无试验报告材料证明不用:超过误差范围内的不用:破损的材料不用:超期失效的材料不用:假冒伪劣产品不用。在材料进场前,由施工、设计、监理、建设单位牵头,组成材料认证小组,通过市场调研,比较分析,确定所属的材料并联合签订认证单。
(2)混凝上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高度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4)混凝土内掉入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2.3.4 露筋
混凝土内部主筋、负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结构构件表面。产生的原因:
(1)在灌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或漏放,致使钢筋紧贴模板外露致使拆模后露筋。
(2)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
(3).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筑振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
(4)混凝土保护层太小,保护层处混凝土振捣不实,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5)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2.3.5 缝隙和夹层
混凝土内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夹层。产生的原因:
(1)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未充分湿润就灌筑混凝土。
(2)施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未清除或未清除干净。
(3)混凝土浇灌高度过高,未设串简、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4)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2.3.6 缺棱掉角
结构或构件边角处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规则,棱角有缺陷。产生的原因:
(1)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在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2)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
(3)在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4)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三:混凝土施工过程存在质量缺陷的防治措施
3.1 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防治措施
3.1.1水泥应有出厂合格证,新鲜无结块,每批次水泥需经试验检测合格才用;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混凝土应按顺序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按施工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上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3.1.2严把建筑材料进场关,优质的工程离不开优质的材料,在材料选购上,坚持“六不用”的标准:无出厂合格证材料不用:无试验报告材料证明不用:超过误差范围内的不用:破损的材料不用:超期失效的材料不用:假冒伪劣产品不用。在材料进场前,由施工、设计、监理、建设单位牵头,组成材料认证小组,通过市场调研,比较分析,确定所属的材料并联合签订认证单。
3.1.3严格工程施工操作规范。混凝土浇筑终凝后,要派专人进行养护,用多种覆盖养面,每天浇水不少于三次(因气温而定),保持混凝土在潮湿环境下凝结硬化,一般养护不少于两周:提高混凝土震捣密实的质量意识,严格遵守震捣操作流程。 (4)当混凝土强度偏低,可用非破损方法(如回弹仪法,超声波法)来测定结构混凝土实际强度,如仍不能满足要求,可按实际强度校核结构的安全度,研究处理方案,采取相应加固或补强措施。
3.2混凝土裂缝的预防
3.2.1干缩裂缝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3.2.2 塑性收缩裂预防措施:一是选用干缩值较小早期强度较高的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二是严格控制水灰比,掺加高效减水剂来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和和易性,减少水泥及水的用量。三是浇筑混凝土之前,将基层和模板浇水均匀湿透。四是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者潮湿的草垫、麻片等,保持混凝土终凝前表面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五是在高温和大风天气要设置遮阳和挡风设施,及时养护。
3.2.3 沉陷裂缝预防措施:一是对松软土、填土地基在上部结构施工前应进行必要的夯实和加固。二是保证模板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且支撑牢固,并使地基受力均匀。三是防止混凝土浇灌过程中地基被水浸泡。四是模板拆除的时间不能太早,且要注意拆模的先后次序。五是在冻土上搭设模板时要注意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
3.2.4 温度裂缝预防措施:一是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二是减少水泥用量,将水泥用量尽量控制在450kg/m3以下。三是降低水灰比,一般混凝土的水灰比控制在0.6以下。四是改善骨料级配,掺加粉煤灰或高效减水剂等来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五是改善混凝土的搅拌加工工艺,在传统的"三冷技术"的基础上采用"二次风冷"新工艺,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六是在混凝土中掺加一定量的具有减水、增塑、缓凝等作用的外加剂,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保水性,降低水化热,推迟热峰的出现时间。七是高温季节浇筑时可以采用搭设遮阳板等辅助措施控制混凝土的温升,降低浇筑混凝土的温度。八是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应力与结构尺寸相关,混凝土结构尺寸越大,温度应力越大,因此要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层、分块浇筑,以利于散热,减小约束。九是在大体积混凝土内部设置冷却管道,通冷水或者冷气冷却,减小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十是加强混凝土温度的监控,及时采取冷却、保护措施。十一是预留温度收缩缝。十二是减小约束,浇筑混凝土前宜在基岩和老混凝土上铺设5mm左右的砂垫层或使用沥青等材料涂刷。十三是加强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后,及时用湿润的草帘、麻片等覆盖,并注意洒水养护,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保证混凝土表面缓慢冷却。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设置保温措施,以防止寒潮袭击。十四是混凝土中配置少量的钢筋或者掺入纤维材料将混凝土的温度裂缝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3.2.5 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预防措施:一是选用碱活性小的砂石骨料。二是选用低碱水泥和低碱或无碱的外加剂。三是选用合适的掺和料抑制碱骨料反应。
3.3.1 蜂窝的防治措施
1.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 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振捣,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 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2.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 1:2 或 1:2.5 水泥砂浆抹平压实;对较大蜂窝,凿去蜂窝处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对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3..3.2 麻面的防治措施
1.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扳隔离剂应选用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2.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3.3.3 孔洞的防治措施
1.层振捣密实,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门,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模板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
2.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3.3.4 露筋的防治措施
1.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当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浇灌高度超过 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2.表面露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 1:2 或 1:2.5 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平;露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上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3.3.5 缝隙和夹层的防治措施
.1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 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浇 50~100mm 厚原配合比无石子砂浆,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
2.当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 1:2 或 1:2.5 水泥砂浆填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3.3.6 缺棱掉角的防治措施
1.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 1.2N/mm2 以上强度;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
2.将缺棱掉角处松散颗粒凿除,冲洗充分湿润后,用 1:2 或 1:2.5 水泥砂浆抹补齐整,或用比原来高一等级混凝土捣实补好,认真养护。
四、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1加强原材料质量管理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骨料中含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能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膨胀的物质。砂子含水率,通过干炒法,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是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的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需达到规范要求。混凝土材料的变异将影响混凝土强度。因此收料人员应严把质量关,不允许不合格品进场,另外发现原材料不符及时汇报,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4.2 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前提条件
4.2.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
试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其各级骨料不含有超粒径颗粒,且以饱和面干状态。但施工时,各级骨料中常含有一定量超逊径颗粒,而且其含水量常超过饱和面干状态。因此应根据实测骨料超逊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4.2.2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应随之改变。
4.2.3混凝土配合比
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素混凝土和少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3~5cm,配筋率超过1%的钢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7~9cm,对于桥梁施工中的箱梁采用泵送施工,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10~14cm,初凝时间在4小时以上,强度为45MPa的缓凝早强混凝土;灌注桩要求配制强度为35MPa,凝结时间在10小时以上,坍落度一般为18~22cm的大坍落度超缓凝混凝土。可见,科学配制混凝土,早期强度明显提高,加快模板周转,加快施工速度,其技术、经济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骨料中含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内,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能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膨胀的物质。砂子含水率,通过干炒法,及时根据测定的含水率来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是通过胶砂强度试验的快速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需达到规范要求。混凝土材料的变异将影响混凝土强度。因此收料人员应严把质量关,不允许不合格品进场,另外发现原材料不符及时汇报,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混凝土质量。
4.2 科学配制混凝土是保证质量的前提条件
4.2.1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换算
试验室所确定的配合比,其各级骨料不含有超粒径颗粒,且以饱和面干状态。但施工时,各级骨料中常含有一定量超逊径颗粒,而且其含水量常超过饱和面干状态。因此应根据实测骨料超逊径含量及砂石表面含水率,将试验室配合比换算为施工配合比。
4.2.2混凝土施工配合比的调整
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其和易性不一定能与实际施工条件完全适合,或当施工设备、运输方法或运输距离,施工气候等条件发生变化时,所要求的混凝土坍落度也应随之改变。
4.2.3混凝土配合比
需满足工程技术性能及施工工艺的要求,才能保证混凝土顺利施工及达到工程要求的强度等性能。素混凝土和少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3~5cm,配筋率超过1%的钢筋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7~9cm,对于桥梁施工中的箱梁采用泵送施工,混凝土配制坍落度一般为10~14cm,初凝时间在4小时以上,强度为45MPa的缓凝早强混凝土;灌注桩要求配制强度为35MPa,凝结时间在10小时以上,坍落度一般为18~22cm的大坍落度超缓凝混凝土。可见,科学配制混凝土,早期强度明显提高,加快模板周转,加快施工速度,其技术、经济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4.3加强混凝土现场施工的质量控制
4.3.1重视工地试验室的检测工作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好坏与试验室的工作是分不开的。首先使用的原材料要符合要求,特别是砂、石材料变异性较大,试验室人员必需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经常取样进行检验,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杜绝使用。试验室必需根据工程结构各部位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进行各项试验,提出性能好,成本低的混凝土配合比。所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地试验室人员一定要经常进行混凝土坍落度的检验,坍落度符合要求才能入仓。
4.3.2 混凝土试件合格,结构物混凝土不一定全部合格
合同文件中技术规范规定,混凝土的质量是依靠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来评定,并代表结构物混凝土的强度,这是认为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实际工程结构物混凝土强度可以表现出混凝土试件强度特性。但应当指出,当结构物混凝土浇筑成型不够密实,或有缺陷时,试件强度的代表性就要随着降低,因为试件体形很小,容易浇筑成型和养护振实。对于成品采取回弹法,超声回弹法等辅助手段进行必要及时的检查,对关键部位的结构物,有必要进行钻芯取样检查试验,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物的质量。
4.3.3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和易性是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当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不良时,混凝土可能振捣不实或发生离析现象,产生质量缺陷。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混凝土易振实,且不发生离析,能够获得均质密实良好的混凝土浇筑质量。通常一些人配制混凝土选用低水量、低坍落度,强调以振实工艺来保障混凝土质量,其实这样易产生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实践表明,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才便于振实,且应具有大些的流动性或可塑性,以利于浇筑振实,且应具有较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以免产生离析,泌水现象。现在通过掺高效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是一种好方法。
4.3.4 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质量、配料准确、搅拌均匀运输,浇筑振实成型,养护等整个施工环节中,浇筑振实成型是主要的环节。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由于没有振实所产生的外观上的气孔、麻面、蜂窝、孔洞、裂隙等质量问题,易引起重视,但由于振捣不良,所产生的内部蜂窝、孔洞所导致的内在质量问题,人们容易忽视。而混凝土内在质量缺陷,同样引起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所以,混凝土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特别是混凝土振捣工)足够重视,质检员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有责任使混凝土振捣良好。
4.3.5 预防混凝土缺陷的发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混凝土质量的好坏,除外观上的蜂窝、麻面缺陷外,主要是混凝土强度能否达到要求,当混凝土强度达不到工程要求时,监理人员只能要求拆毁重作。而确定混凝土强度常是在混凝土浇筑后第28天进行,并得出结论。在这段时期,还可能浇筑出大量劣质混凝土,这样一来,拆毁的工程量将很大。所以每一位负责质量的人员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或尽早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不误时机地采取补救措施,所有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都应当随时监控混凝土的配制、搅拌、浇筑和养护等过程。
4.3.6 混凝土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形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大体积混凝土所产生的裂缝,大多数属于温度裂缝,其中表面裂缝又占绝大多数。由于贯穿裂缝将危及大坝安全运行,而少数表面裂缝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继续发展成贯穿裂缝,因此分析工程特性、气候和工程特点,合理地确定混凝土抗裂指标,稳定温度场,分缝分块,温控标准及防裂措施对于保证混凝土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4.4提高质量意识加强监管力度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好坏与试验室的工作是分不开的。首先使用的原材料要符合要求,特别是砂、石材料变异性较大,试验室人员必需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经常取样进行检验,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杜绝使用。试验室必需根据工程结构各部位对混凝土性能的要求进行各项试验,提出性能好,成本低的混凝土配合比。所以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地试验室人员一定要经常进行混凝土坍落度的检验,坍落度符合要求才能入仓。
4.3.2 混凝土试件合格,结构物混凝土不一定全部合格
合同文件中技术规范规定,混凝土的质量是依靠混凝土试件的强度来评定,并代表结构物混凝土的强度,这是认为在正常施工情况下,实际工程结构物混凝土强度可以表现出混凝土试件强度特性。但应当指出,当结构物混凝土浇筑成型不够密实,或有缺陷时,试件强度的代表性就要随着降低,因为试件体形很小,容易浇筑成型和养护振实。对于成品采取回弹法,超声回弹法等辅助手段进行必要及时的检查,对关键部位的结构物,有必要进行钻芯取样检查试验,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物的质量。
4.3.3和易性是决定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因素
和易性是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粘聚性,保水性等多种性能的综合表述。当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不良时,混凝土可能振捣不实或发生离析现象,产生质量缺陷。混凝土的和易性良好,混凝土易振实,且不发生离析,能够获得均质密实良好的混凝土浇筑质量。通常一些人配制混凝土选用低水量、低坍落度,强调以振实工艺来保障混凝土质量,其实这样易产生蜂窝,孔洞等质量缺陷。实践表明,和易性良好的混凝土才便于振实,且应具有大些的流动性或可塑性,以利于浇筑振实,且应具有较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以免产生离析,泌水现象。现在通过掺高效减水剂来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是一种好方法。
4.3.4 混凝土浇筑振捣过程是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材料的质量、配料准确、搅拌均匀运输,浇筑振实成型,养护等整个施工环节中,浇筑振实成型是主要的环节。在混凝土浇筑成型时,由于没有振实所产生的外观上的气孔、麻面、蜂窝、孔洞、裂隙等质量问题,易引起重视,但由于振捣不良,所产生的内部蜂窝、孔洞所导致的内在质量问题,人们容易忽视。而混凝土内在质量缺陷,同样引起混凝土结构物的破坏。所以,混凝土振捣应引起施工人员(特别是混凝土振捣工)足够重视,质检员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有责任使混凝土振捣良好。
4.3.5 预防混凝土缺陷的发生是质量控制的重点
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混凝土质量的好坏,除外观上的蜂窝、麻面缺陷外,主要是混凝土强度能否达到要求,当混凝土强度达不到工程要求时,监理人员只能要求拆毁重作。而确定混凝土强度常是在混凝土浇筑后第28天进行,并得出结论。在这段时期,还可能浇筑出大量劣质混凝土,这样一来,拆毁的工程量将很大。所以每一位负责质量的人员必需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或尽早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不误时机地采取补救措施,所有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都应当随时监控混凝土的配制、搅拌、浇筑和养护等过程。
4.3.6 混凝土受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变形也要引起足够重视
大体积混凝土所产生的裂缝,大多数属于温度裂缝,其中表面裂缝又占绝大多数。由于贯穿裂缝将危及大坝安全运行,而少数表面裂缝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继续发展成贯穿裂缝,因此分析工程特性、气候和工程特点,合理地确定混凝土抗裂指标,稳定温度场,分缝分块,温控标准及防裂措施对于保证混凝土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4.4提高质量意识加强监管力度
1.人的质量意识对保证混凝土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的对象,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要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
2.加强工程监理,充分发挥工程监理的质量监督作用,作为监理人员要严格把关,做到细、狠、准、实,通过巡查和跟踪检查相结合,变事后把关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变管结果为管因素,实行预防为主的原则,特别是重大质量隐患问题,要实施重点监控,及时清除施工中的质量隐患问题,现场监理必须向施工单位明确每道工序的报验制度,上一道工序不合格不准进入下一道工序,现场监理要多巡查,做到腿勤口勤,出现问题及时与各方沟通,针对经常出现的质量通病,要明确监控办法,对于有些施工工序要严格控制工作环境和温度、湿度,确保工程质量。
3.加大质量行政监管处罚力度。多数监管单位,对于平时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主要以督促整改为主,很少给予企业经济行政处罚,从而纵容了这些企业的质量违法行为。为抓好建筑施工质量,建议对工地出现的违章违法行为,一经发现决不姑息迁就,从重从严处罚,使施工企业充分认识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不加强管理,就会付出沉重代价,甚至断送企业发展前途。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造福子孙后代,防止和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质量问题。